1. 控制精度
输出精度:设备执行机构的控制误差(如温度控制精度±0.5℃、电机转速控制误差±1rpm);
稳定性:长时间运行时参数波动范围(如压力波动≤±0.1MPa)。
2. 响应速度
数据采集周期:传感器采样频率(如100Hz,即每秒100次);
指令延迟:从决策到执行的时间(如伺服电机响应时间≤5ms);
调节时间:从偏差出现到稳定的时间(如温度从20℃升至50℃需≤3分钟)。
3. 可靠性
平均无故障时间(MTBF):≥10000小时(工业级)、≥5000小时(家用级);
抗干扰能力:符合工业EMC标准(如IEC 61000-4,抗电压波动、电磁辐射);
环境适应性:工作温度范围(如-20℃-60℃)、防护等级(如IP54防尘防水)。
4. 智能化水平
算法复杂度:支持基础控制(PID)或高级算法(如机器学习预测性维护);
自学习能力:能否通过历史数据优化控制参数(如空调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节温度);
交互友好性:HMI界面是否直观(如拖拽式参数设置、语音控制)。
5. 成本与维护
初期成本:硬件(传感器、控制器)+ 软件(算法开发)占比;
维护成本:易损件更换周期(如传感器≥2年)、远程维护支持(如Web端故障诊断);
扩展性:是否支持后续功能升级(如增加通信协议、对接云平台)。